建国初期那次文字拼音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
那次文字拼音化改革所以会失败,主要有二大原因:
一是目的性错误,那次改革的目的是要废除方块汉字,并用拼音文字代替之。方块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传承者,把它给废除了,不利于历史的传承,结果遭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抵制。
二是方法错误,他们把语言与文字二者混为一谈,把单纯的语音拼写当文字使用。
说话时有对象、环境、时间、眼神、手势等因素的配合,语言中的同音异义词容易被区分出来,而文字是要脱离这些因素独立存在的,必须使人在任何地点、任何时间看到任何字,就能立刻知道它指的是什么意思,所以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,对同音异义词必须在词形上加以区别,这就是语言和文字的差别。
汉语中的单音节词特多,造成同音异义词也特多,单纯的拼音无法区分同音异义词,所以用他们创作的拼音文字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含糊不清,这样的文字当然不会被知识界接受,结果以失败而告终,留下来一个半拉子工程——汉语拼音方案。
他们只知道西方早期的拼音文字是单纯记录语音的,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要通过语言表述的内容越来越多,使同音异义词也越来越多,为了区别同音异义词,西方的拼音文字,如英文、法文早已不是单纯的拼音文字了,他们为了区别同音异义词,同一个音采用多种拼写形式,例如在法文中同一个[k]音可用 k、qu、c、ch 四种形式来表示;同一个[f]音可用 f、 ff、 ph 三种形式来表示;同一个[e]音可用 e、é、er、ez、ed、es、ai 七种形式来表示;在英文中,同一个[C:]音,可用 a、al、ar、au、aw、or、oar、ore、our 九种形式来表示。法文与英文虽只由26个拉丁字母组成,但通过以上办法,解决了文字中的大量同音异义词。据统计,英文中有一万多个同音异义词,创造英文的先人们就是通过以上办法在词形上加以区别的,象英文中的常用词 pour(灌)、pore(毛孔)、paw(脚爪) 都发[p C:]音,由于同一个 [C:] 音有了多种拼写形式,就把多个同音异义词在词形上进行了区分。
汉语拼音方案是失败的改革留下来的遗产,它既不能用来作文字,作为方块汉字的注音字母,又显得不必要的繁杂,加大了学习和使用的难度。但这样的东西却用语言文字法加以保护,所以语言文字法是一个保护落后,阻止创新的法律,与党中央提倡的与时俱进,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,应该加以修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