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化拼音體漢字(辨義拼音漢字)的現狀
通過五十多年的研究,終於在2003年創建成拉丁化拼音體漢字(辨義拼音漢字)。通過近二十年的試用,實踐證明它已是一個十分完美的文字。
辨義拼音漢字是在漢語拼音方案和注音符號的基礎上,通過簡化和精化,並創造性的運用了辨義字母而創立的。它與方塊體漢字一個個互相對應,是方塊體漢字的另一種書寫形式,它的用法與楷體方塊漢字完全相同,它繼承了方塊漢字的所有優點,同時又克服了方塊漢字表音不準,文字不能進行惟一順序的序列化排列,文字無法進行機械化拼裝等缺陷。使漢字從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,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容易學的文字,使漢字能適應電腦化時代的需要。
辨義拼音漢字與方塊漢字一樣能區分所有同音異義字,既能用來寫白话文,也能用來寫文言文。能轉寫漢、唐以來各種文體的文章,不會有任何詞義混淆,據31篇文章中近二萬字的統計,平均每個字只需3.04個拉丁字母。用辨義拼音漢字寫中文版聯合國憲章序言,與英文版、法文版進行比較,中文版每條詞只需拉丁字母5.03個,英文版需5.09個,法文版需5.06個,全文所需拉丁字母,中文版只有英文版的77.5%,法文版的70.4%,拼音體漢字的中文版仍可成為聯合國中最節省紙張的文書。
辨義拼音漢字能正確表音,又能精確表義,一般人只要掌握二、三千個常用字,就能認得由這些常用字組成的千千萬萬的常用詞語,就能看書寫文章。
在1951年,毛主席就指出:“文字必須改革,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”但在五、六十年代的文字改革運動中,專家們提供的文字改革方案是用拼音文字完全代替方塊漢字,而他們提供的拼音文字又無法區分漢語中大量存在的同音異義詞,用他們的文字寫的文章要象猜謎語那樣去猜文中的意義,處處會出現歧義,結果未被知识界和政府接受,毛主席的宏願也未能實現,最後只得將漢語拼音方案降格做了方塊漢字的注音字母,代替了在民國時期創建的注音符號。
拉丁化拼音體漢字(辨義拼音漢字)是方塊漢字的得力助手,它繼承了方塊漢字的優點,克服了方塊漢字的缺點,並避免了西方拼音文字中的缺點,適應了電腦化時代的需要,能區分所有同音異義詞,如果政府能够採用,那麽在習主席的任期内,就能實現毛主席的宏願。漢字將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,中華文明將隨着拼音漢字迅速地傳播到全世界。